第4章 第一桶金就指望它了!
忙活到半夜,两兄弟才回到家里.
周春明找来木杆秤称了一下,也不由得有些惊讶:“老五,你抓到四斤八两,我抓到了六斤.”
周春亮兴奋得蹦了起来:“发财了!”
一般来讲,蝎子轻飘飘没啥重量,往往五六百只才能凑够一斤.
在周春明记忆中,在往后的岁月里,抓蝎老手每晚也就能抓一斤左右.
不过,现在抓蝎子的人寥寥无几.
而且附近山上资源太好了.
再加上用了紫光灯抓蝎的办法,效率一下子翻了很多倍.
有这样的收获,也出乎了周春明预料.
让弟弟先去睡觉,周春明还没有倦意,又拿着竹蔑编成的笼子去河沟里下地笼.
先逮了几只青蛙,又挖了些大蚯蚓作肉饵,然后他寻了一个水草茂盛,有淤泥地方,把地笼安放好,插上树枝做记号.
这年代农村河沟里鱼虾泛滥,可是并没有什么人去抓来吃,原因很简单,炒鱼虾费油.
周家所在大队因为有花生地,所以每个社员每年可以分到三斤花生油,这点油哪够用啊,所以之前哪怕缺吃少喝,也没人打鱼虾主意.
忙完了这件事,周春明才回去歇着.
家里总共就两间土坯房,顶上盖着茅草,屋旁另搭了个棚子,当成猪圈和草屋.
母亲跟三姐和小妹睡一屋.
父亲跟周春明和老五睡一屋.
这还是大哥住茶场宿舍,二姐出嫁状况.
要是周春明娶了新媳妇,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总不可能把猪圈布置成洞房吧.
天刚蒙蒙亮,他就爬了起来.
在灶台上拿了两个蒸红薯,一边吃,一边往知青点赶去.
男女知青分开住,女知青那边条件比较好,是好几间青砖大瓦房.男知青这边则是泥墙瓦顶,门口是竹门,屋里家具也是竹子做.
还没靠近,狗就狂吠起来.
周春明也没进去,在门口喊道:“冯知青在吗?冯应彬!”
“哎哎!来了!”很快,钻出一个穿着绿军装,戴着眼镜,头发蓬乱的年轻人.
眼镜男就是冯应彬,跟周春明年纪相仿,两人蛮聊得来的,关系处得不错.
冯应彬先把狗给拴好,然后抬头看过来:“春明,你小子咋来了?你对象不住这儿!要不我领你过去?”
周春明嘿嘿一笑:“我不找许白鹿,我找你借自行车.放心,不白借.借三天,每天给你五毛钱.”
冯应彬乐了:“见外了不是!咱俩是哥们,我哪能管你要钱!”
说着话的同时,他把自行车给推了出来,是辆破破烂烂的二八大杠.
周春明骑上自行车,说道:“那我从镇上给你带两包烟.”
冯应彬说道:“行啊!够意思!不过,你小子艳福不浅,居然把人许姑娘给勾搭到手了!眼红你的人可不少哇!”
周春明呵呵道:“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到时你就知道了.”
说毕,他骑车离开了知青点.
冯应彬还在后头喊道:“记得带烟!否则饶不了你!”
惹得周春明一阵大笑.
别看这小子年纪不大,烟瘾却不小.
但是如今买烟得要票,否则有钱也买不着,偏偏冯应彬这小子有美术方面特长,自己画了烟票,几乎可以乱真.知青点男青年们知道以后,经常央求他帮画烟票,有些公社干部也跑来求票,过了一阵子就出事.
冯应彬被人给供了出来,被拘好些天,身上背了处分,否则的话,他早就已经回了城.
周春明把那几个竹筒带上,往三十多里外县城赶去.
因为现在都是黄泥路,不太平坦,所以花了差不多两小时才抵达.
郁林县是个工业县,好几十万人口.自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县里办厂,乡镇也办厂,就连各大公社也跟风办厂.如今全县大小企业和工厂足有上百家之多.
周春明一路打听情况,来到了一家药酒厂门口.
从厂门口的宣传画可以看得出来,这家红星药酒厂是县里的老字号,主要生产中药保健酒.
门卫警惕性很高,站起来喝问道:“干什么的?”
周春明挤出一丝笑容:“同志,我找你们采购科李金联,是他让我来的.”
听到这话,门卫犹豫了一下,打开门把他给放了进去:“往左拐,那棵枇杷树下有一排办公室,李科长在第三间.”
周春明嗯了一声,按着人家指点,来到了采购科.
沿途之中,他看到厂区墙边堆放着许多酿酒用大水缸,不少工人用手推车拉着酿酒原料进进出出.
办公室里,一个蓄着八字胡,面色严肃的中年人正端着搪瓷缸喝茶,这人疑惑道:“小伙子,你找谁?”
周春明笑了笑:“李叔叔,我是您儿子李章平的同学,我叫周春明,是河集公社东寮村.”
李金联哦了一声,招呼道:“是章平的同学啊,我听他说过你,以前你俩还是高中同桌,快请进......你这手里提的是什么?”
周春明进屋之后,径直说道:“李叔叔,我听说你们准备生产全蝎酒,正在收蝎子,所以就带了点过来.”
李金联点头:“嗯,是有这么回事.全蝎酒可是好东西,可以治风湿,可以通络筋骨,还可以解毒散结,有一定市场.厂领导经过开会决定,先生产一批看看效果,如果销路好的话,再扩大生产.”
说着,他离开座椅,让人找来一个塑料大盆,示意周春明把带来的蝎子都倒进去.
李金联蹲在旁边,仔细的看了看,挑选出了一些死蝎,沉吟说道:“你是章平的同学,叔叔我也不瞒你.头一批的蝎子原料,厂领导指示先收个千把斤.仓促之间也收不到那么多,现在也没有专门的捕蝎队,所以厂里决定提高收购价,比药材站的收购价上浮五成......”
周春明一听,就知道这回没白来.
这则消息是他前世的时候,听同桌兼好友李章平无意中说过,当时没往心里去,既然重活一回,肯定得好好利用.
第一桶金就指望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