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123.2亿军售合同
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在英租界三国大使馆外,三国大使早早出发,赶往国防军司令部总署。
昨天,英租界三国的高级讨论会议已经结束,三国完全同意了李言君提出的半数方案。
尽管英租界三国知道李言出售的武器装备非常昂贵,可以说是天价,但他们却别无选择,只能咬牙购买。
如果英租界的两个国家不购买高价武器,他们绝对打不过德国,为了避免战败亡国,这两个国家不得不买。
至于岛国,他们的处境也是如此。如果岛国不购买价值47.2亿花夏军舰,李言就会转手卖给美国。
在这样的威胁下,即使李言再加10亿,岛国也必须购买。
…………
早上八点多钟,三国驻华大使已经在国防军司令部总署外聚集。
因为三人到达的时间太早,所以三国大使直接撞到了一起。
虽然三国大使不属于同一个阵营,三国之间甚至宣战过,还处于战争状态,但三个人依然保持着礼貌,互相问候。
“美国大使理查德,托国大使阿布拉莫维奇,这两位先生有什么目的?为什么这么早就来到这里?”岛国驻华大使岩田秀夫盯着英租界的两位大使不停地观察,怀疑他们此行的目的。
同时,英租界的两位大使也在观察彼此,并偷偷揣测其他两国大使的目的。
“理查德大使,阿布拉莫维奇大使,你们这次来需要做什么?”岩田秀夫忍不住问道,想探出一点眉目。
“美国需要与李长官商讨贸易事务!”美国大使理查德随便找了个借口,没有说实话。
接着,托国大使也随后开口:“托国同样如此,托国需要重新与李长官谈判贸易,从而获得更有利的商品采购价格。”
“是这样吗!”岩田秀夫看了两人一眼,满脸都是怀疑的表情。
不久后,三国大使同时迈步进入国防军司令部总署。
因为时间太早,李言还没到,所以三国大使被安排在一个休息室里等待。
直到九点半,李言才到达国防军司令部总署。
之后,李言大约用三个小时分别接见了三国大使,并谈妥了三国的军售贸易方案。
在李言提供的三国军售方案中,岛国将花费47.2亿花夏货币购买64艘各种类型的军舰,其中包括两艘航空母舰、四艘战列舰、八艘重型巡洋舰、二十四艘驱逐舰和二十四艘轻型护卫舰。
此外,岛国只需支付17.2亿花夏黄金,其余30亿花夏货币将以分期付款的方式逐年偿还,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巨大的利息。
在岛国看来,只要能够击败美国海军,岛国陆军就能登陆美国本土,一旦征服美国,这30亿花夏借款又算得了什么?
美国的购买方案与岛国相差不大,但美国财力要超过岛国很多。美国总共购买了243架搭载喷气发动机的战斗机和243架搭载喷气发动机的轰炸机,最终购买总价为34亿花夏。
在这笔战机采购中,美国将支付20亿花夏黄金,剩余14亿花夏货币将以分期付款方式偿还。
至于最后的托国,他总共购买了价值42亿花夏的武器装备以及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
托国与英租界的机制不同,在托国国内,没有商人空间存在,所有资产都属于国家。托国普遍实行大同世界,因此托国花钱显得有些财大气粗,托国没有选择分期付款,而是直接使用黄金支付。
总而言之,三国合计购买了123.2亿花夏的武器装备和弹药等军需物资。
不要看123.2亿花夏并不是很大,但现在是1940年,这笔军售采购总额已经超过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
放眼全世界,只有美国、德国、英国、托国、华夏等五国每年的财政收入能超过100亿花夏。
以岛国为例,其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95亿花夏,尚未达到百亿元。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123.2亿花夏相当于多么强大的购买力!
…………
古语云,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英租界三国与李言签订的军售条约基本上无法隐瞒,才不过一周,三国连定金都没有付,这件事就已经传开了。
一时间,全世界都被震惊了,因为三国的军售条约太过惊人,其采购总额高达123.2亿花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这个消息足以吸引全球的目光,各国媒体纷纷推出夺人眼球的标题,发起猛攻。
对于英租界的三国国民来说,这样的采购方案简直是亏大了,因为这个价格太贵,简直是天价。
至于德国和美国的国民则愤怒不已,直接把李言视为敌人。
然而,华夏国民却非常高兴,甚至非常兴奋。
从近代以来,华夏经历了太多的屈辱,现在华夏终于可以挺直腰板,俯瞰西方诸国。
以前华夏一直向西方诸国购买武器装备,现在反而西方诸国不得不耗费大量资金从华夏购买。
军事武器贸易本来就是暴利行业,在华夏国民看来,李言卖出的123.2亿花夏总值的武器装备,至少能带来几十亿花夏的利润,甚至更多。
然而,所有人都无法想象,李言赚的不仅仅是10亿。
李言出售的武器装备几乎全部是从系统兑换的,其出厂价格是李言直接定价的10倍。
简而言之,各国购买武器装备的成本只有数十亿花夏,而李言赚取了100多亿。
虽然从系统兑换武器装备比自行生产更赚钱,但为了发展经济,以及培养华夏自己的武器装备生产能力,李言只能选择成本更高的自主制造。
举个简单的例子,海陆空三军军事工厂要打通整个武器装备的生产量,需要采购大量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都由其他工厂提供。
那些提供原材料的工厂雇佣了大量的工人,即使自行生产的成本更高,但为了发展经济,给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李言不得不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