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笑看桃花扇桃花笑春风

第三十三章 董小宛的故事――成长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冒郎受重名。这个帮助冒辟疆成长的倾国倾城的女人名叫董小宛,其在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记载出现在冒辟疆的作品《影梅庵忆语》。“影梅庵”是个地名,:庵“除了指寺庙,更指草屋,僧俗皆可住;“忆语”是一种文体,即回忆录。大多数人没看过该作品,但都一定程度上了解该作品,因为冒辟疆和董小宛一定程度上是籍此作品而成名的。

  冒辟疆从这篇回忆录中有两大收获:一大收获是名声,另一大收获也是名声。当然了,两个名声的内涵不一样。

  一是成为文人名声。该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可考的第一篇“忆语体”小说。该文出现后,大量忆语体作品纷纷现世,因此冒辟疆被尊称为忆语体文学的鼻祖。

  二是成为历史名人的名声。这是典型的名人出书,并且内容还是作者本人与青楼工作者的交往过程,两大卖点都十分劲爆,想不红遍全国都难。冒辟疆籍此在明末无数英雄人物中杀出重围,成为一代风流才子。

  顺便说一句,“风流”一词古今都可以用来形容生活作风,但意思略有差别:古代认为有才华是风流,没才华是下流;现在则认为有钱是风流,没钱是下流。

  董小宛也是这篇忆语的受益者,籍此超越了无数同行,由当红艺人成为一代名伶,获得“秦淮八艳”荣誉称号。且由于工作性质特殊,董小宛的名声一定程度上盖过了冒辟疆,使冒辟疆变为其配角。

  提起董小宛,我们会很自然想到一个凄美的传奇爱情故事:董小宛仰慕冒辟疆才学,甘心与其为妾,二人意气相投十分腻歪。后因小宛艳名远播,被立功心切的大汉奸洪承筹抢进宫里献给顺治。顺治为其倾倒,不顾家人、群臣和祖制,封董小宛为贵妃,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甘为舔狗讨其欢心。不过小宛心念冒郎,看花泪满眼不共番王言。

  这件事传到了种族主义严重的太后耳中,太后看不惯汉女受宠祖制被坏儿子被迷,命人将小宛乱棍打死沉尸御河。顺治悲痛欲绝,更因君临天下却得不到女人心、百万大军保护不了心爱的女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并在其当和尚的五台山清凉寺外为董小宛立了衣冠冢。

  这个故事很火爆,也是董小宛最脍炙人口的传奇。在此不再赘述,只讲董小宛相对真实一生。

  董小宛是艺名,其原名“白”,号“青莲”。

  感觉有点耳熟,没错,跟诗仙李白同名同号。

  这不是开玩笑,确实是董小宛户籍可查的真实名号。至于为什么与李白同名同号,想必小宛或者其父是李白的脑残粉。

  李白用这个名字没问题,一来有意义,二来有含意,表面在描述“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的迷人景色,实际是借此标榜人品一清二白,标榜作品阳春白雪,标榜名声白衣卿相。董小宛用这个名字则不妥,李花杏花雪花都洁白,“董”又是个什么东西、竟然还是白的?“白”为名字反而会让人联起起董小宛的肤色,再联想到许多不可名状的行为,不仅文理不通,而且职业性质太明显。

  至于以“青莲”为号则更有意思。“莲”的花语在《爱莲说》中进行了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李白以“青莲”是把社会比喻为污泥,把自己比作莲菜,表明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不愿与这个腌脏的世界同流合污。而董小宛用这个名字则是把当时的青楼行业比喻成了淤泥,把自己比喻成莲菜,很有立牌坊的意思。

  这么看来,董小宛的字与号都不合适,但两者混搭则有点情趣,与李香君的名号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关于小宛的身世记载比较混乱,有人说她是中产阶级人家子弟,接受了良好教育,诗文书画针线女红都样样拿手,后来家道中落,15岁时走上了艺术之路。也有人说她幼年丧父卖身青楼,进入了南京市直属的文工团,接受了专业的艺术薰陶和青楼教育。

  无论哪种说法,最终殊途同归,董小宛年少成名,天姿巧慧,容貌娟妍,工书善画,“才色为一时之冠”,尤其擅长抚琴,很快成为单位里的白骨精,成为青楼行业的一颗新星,与李香君、柳如是、陈圆圆等齐名。

  除了业务素质过硬,董小宛还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极强的开拓精神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做业务同时小宛一直在思考,认为当前的青楼经营理念死板,管理体制僵化,创新意识缺乏,服务种类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创新运营模式,增加服务品种。她将这些想法总结出来,向单位领导提出了大量合理化建议,希望尽快将单位做大做强,站在潮头引领行业。

  而领导相对思想保守,则认为企业运行稳字当头,稳定压倒一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小宛的建议得不到重视,对领导意见很大,加之成名后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经常耍大牌,挟艺自重,对客户挑挑拣拣,对一些小客户爱搭不理,甚至对大客户也是看心情做业务。

  许多客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心里火烧火燎想见小宛一面。没想到花了钱却受不到应有的尊重,反而吃了闭门羹,心情极不爽,纷纷给单位领导投诉,要求退钱甚至赔偿。

  单位负责人也很恼火,先是劝小宛,劝不动了只好对客人赔礼道歉,替小宛擦屁屁,对客人陪上笑脸贴上银子。没办法,使唤不动小宛却不能拿小宛怎么样,小宛是单位的门面与招牌,惹不起,许多人还靠她吃饭呢。

  单位负责人多次找小宛谈话,严厉批评小宛不仅影响其个人业绩,也破坏了单位的工作纪律,拉低了服务质量,影响了单位的形象,要求小宛摆正心态,放下架子,改变态度。不要总想着自己业务多硬、资格多老便可以为所欲为。

  教训完了又进行温情开导,劝小宛而是要保持平常心,不忘初心,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一定别忘了是单位成就了小宛,而不是小宛成就了单位,没有单位这个平台,小宛什么也不是,你尊重岗位了岗位才能尊重你。

  董小宛软硬不吃,把领导的谆谆教导当成耳旁风,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对客户越来越挑剔,无组织无纪律,做业务的时间也来越少。

  领导对小宛不思悔改很生气,说服教育治病救人的态度也渐渐改为批评责骂,后来为了让小宛完全认识到错误,单位对小宛作了停薪留职处理。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单位混不下去了,董小宛回到了老家苏州半塘,好好过了一段潇洒日子。

  积蓄挥霍一空后,小宛不得不开始二次创业,在当地找了一家小单位挂靠,逐步与以前的客户群恢复业务往来。

  在新单位,小宛充分发挥管理才能,在业内广泛开展三陪业务的基础上,对业务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索,努力转型发展,改变运营模式,创造性前瞻性地进行了陪游业务领域,服务地点由以室内为主改为以室外为主,服务内容渐渐由传统意义上的三陪转为单一的陪游,并且将陪游作为主打产品和拳头产品,大力推向社会,树立企业和个人标志形象。

  苏州极适合作为陪游工作的试点,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青,名胜古迹丰富,你若是仁者,我陪你游虎丘山、寒山寺,你若是智者,我陪你泛舟太湖,瘦西湖,可以拉着我的不手在阊门的街头走一走,一直走到天黑也不须停留,还可以坐在小酒馆里喝两口革命的小酒,总之有什么服务项目尽管提,不怕我没服务,只怕你没需求。

  小宛很喜欢这种工作模式,也喜欢工作内容,环境好收入高,免门票包食宿,世界这么大,想去哪就去哪,这时才有点李白的意思,整日游山玩水作诗画画,轻轻松松挣大钱,创业热情被大大激发。

  陪游业务使小宛和单位一炮走红,成为行业内的领头羊,引领新风尚。

  小宛尝到了甜头,也更加有了底气,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转型步伐,调整服务对象,专挑合胃口的大客户,看着不顺眼不接单,心情不好不接单,有时甚至没原因就是不想接单时也不接,工作渐渐失去了谋生的意义、盈利的初衷和服务的本质,由为人民、为社会活着向完全为自己活着转变。

  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只盯着高端客户,与传统服务行业“一切为了客户、为了一切客户”的宗旨相违背,引起了业内的大讨论,更多的是口诛笔伐。

  业内普遍认为,客户们千金买笑,花了钱来当大爷找乐子,而不是找姑奶奶捧着找菩萨供着。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小宛只懂业务而不懂经营,虽然是一个优秀的业务员,但不是合格的生意人,这种商业模式违背了其服务本质,注定只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迟早会受到市场惩罚。

  令人意外的是,专家学者再次被打脸,董小宛的生意越来越好,慕名而来的客户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受小宛的影响,大量同行也尝试复试小宛的成功方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专家们不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违反了行业宗旨砸自己的招牌生意却能越来越好?这其中又有什么科学道理?难道专家学者、传统青楼经济学或者小宛三者中必须死一个?

  四百年后,其中的道理被古龙先生总结出来:一个青楼工作者表现得大家闺秀一样难以接近,或者一个大家闺秀象青楼女子一样随便,他们都会取得非凡的成就。

  小宛必于前者,她没看过古龙的书,但却从其长年工作实践中敏感总结出了以上道理,反复论证,积极尝试,大胆实践,渐渐把青楼行业由买方市场一定程度上变为了卖方市场。以前工作中,小宛需要把一群大爷哄高兴了,如今倒是一群人上赶子花钱哄小宛高兴,以受小宛接待为荣。

  酒好不怕巷子深,虽然工作在二线城市工作,小宛的名声越来越大,从一流明星一跃成为超级明星,有效带动了半塘地区的青楼产业发展,为家乡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

  (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