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刘备称帝
魏文帝曹丕跟侍中苏则瞎聊:
“苏则啊,你记得不,你之前搞定酒泉、张掖那会儿,西域那帮哥们儿不是给敦煌送来了大珍珠吗?
那珠子,哎呦,可有一寸那么大呢!
咱能再去弄点不?”
苏则咧嘴一笑:
“陛下,您要是能让咱们大魏的文化普照全国,威风甩到沙漠那边去,那珠子,嘿嘿,不用您开口,人家就屁颠屁颠地送上门了。
要是咱们低三下四去买,那啥,那珠子可就掉价了哈。”
文帝听了,摸了摸下巴,没再吭声。
文帝又把中郎将蒋济找来,一拍大腿:
“蒋济啊,你来做散骑常侍吧!”
之前呢,文帝给征南将军夏侯尚,发了个诏书,说夏侯尚是他的贴心小棉袄,大权在握,可以横着走,随便砍人或者放人一马。
夏侯尚把诏书,给蒋济炫耀了一下。
蒋济到了京城,文帝就问他:
“哎,蒋济,你一路上有啥八卦没?”
蒋济耸耸肩:“没啥八卦,就听到一句让人掉眼镜的话。”
文帝眉头一皱:“啥?掉眼镜的话?快说来听听!”
蒋济就把那句“作威作福”的话,原封不动地重复了一遍,然后给文帝上课:“《尚书》里都写了,‘作威作福’可是大忌啊。
陛下,您这金口玉言,不能乱说啊!求您三思!”
文帝一听,摸了摸鼻子,觉得有理,赶紧派人把那道诏书追回来了。
文帝还琢磨着,把冀州的士兵家属,都挪到河南去,整整十万户嘞。
可那会儿天旱得跟啥似的,还有蝗虫满天飞,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
各部门的大佬都觉得这事儿悬,但文帝就是不听劝。
侍中辛毗跟其他大臣一商量,决定去找文帝说道说道。
文帝知道他们要来念叨,就板着个脸等他们。
大家都不敢吭声,辛毗就硬着头皮问:
“陛下,您为啥非得迁这些士兵家属呢?”
文帝瞪眼:“咋的,你觉得我做错了?”
辛毗点头如捣蒜:“就是错了嘛。”
文帝一翻白眼:“那我不跟你废话。”
辛毗可没那么容易打发:
“陛下,您留我在身边,不就是想听听我的意见吗?
现在为啥又不听了呢?
我说这话,可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咱们大魏江山啊!
您为啥给我摆脸色呢?”
文帝哑口无言,站起来想溜。
辛毗一把拽住他的衣襟,文帝一甩袖子,头也不回地跑了。
过了老半天,文帝才磨磨蹭蹭回来,对辛毗说:
“辛佐治啊,你咋就这么不给我面子呢?”
辛毗一本正经:“迁民这事儿,既让百姓心寒,又浪费粮食,我能不出声吗?”
最后,文帝也只好妥协了,只迁了一半人。
有一次,文帝手痒,去打野鸡玩,回来跟大臣们炫耀:
“打野鸡,那才叫一个爽!”
辛毗就撇嘴:“陛下您觉得爽,咱们可是累得够呛啊!”
文帝一听,摸了摸鼻子,后来也很少去打猎了。
这辛毗啊,真是个敢顶嘴的大臣!
延康二年,嘿,就是公元221年,咱们农历的辛丑年。
春季正月,议郎孔羡这哥们儿,就被封为宗圣侯了,这可是让人笑开怀的大喜事儿啊!
为啥呢?就因为他要去侍奉咱们的大佬孔子。
你想想,孔子那可是个传奇人物,学问、道德都是一流的,影响了多少代人啊!
所以得找个靠谱的人去侍奉他,孔羡就是这么个靠谱的人。
然后呢,到了三月,辽东太守公孙恭也走运了,被封为车骑将军。
哟呵,这可是个大官儿,掌管军队的,可见朝廷对他多看重啊!
别忘了,那时候还开始恢复使用五铢钱了。
五铢钱,懂不懂?
咱们中国历史上超有名的一种钱币,好多朝代都用过。
重新用它,就是为了稳定经济,让老百姓生活更便捷。
再说说蜀地那边儿,传闻说汉献帝遇害了。
这事儿一出来,汉中王刘备就急了,他立马披麻戴孝,给汉献帝办丧事,还尊谥他为孝愍皇帝。
这举动,不仅表达了他对汉献帝的怀念,还秀了他的仁义之心。
接下来,蜀国的群臣们就开始撺掇了,说出现了很多吉祥的征兆,都劝刘备赶紧称帝。
可是呢,前部司马费诗这哥们儿,他上书给刘备说:
“殿下啊,您是因为曹操父子欺负皇帝、抢皇位,才跑去召集士卒讨伐他们的。
现在大敌还没消灭呢,您就先自称皇帝,这样恐怕会让人心生猜疑啊。
想当年,汉高祖跟楚人打赌,谁先灭秦谁就称王。
他攻下咸阳,抓了秦皇帝子婴之后,还谦虚地辞让了王的称号。
您现在还没出门儿呢,就想着自立为帝了?
我觉得这样做真的不太合适。”
哎呀,费诗这番话,虽然有点儿刺耳,但也挺在理的。
可惜啊,刘备听了之后心里那个不痛快啊,直接把费诗发配到益州部永昌,去当个小从事了。
最后呢,在夏季四月的丙午日那天,汉中王刘备,还是在武担山之南,称帝了。
他大手一挥,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章武,还让诸葛亮当丞相,许靖当司徒。
哎呀,经过一番折腾,刘备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可算是如愿以偿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皇帝的位置也不是那么好坐的,得面对多少困难和挑战啊!
但咱们刘备皇帝信心满满,要带领蜀国嗨翻全场,走向繁荣昌盛!
臣司马光又来捣乱了,他说:
老天爷也是挺逗的,创造了咱们这群平民小百姓。
说实话,咱们自己管自己?
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所以啊,得找个大佬来帮咱们摆弄摆弄。
这个大佬呢,得有点本事,得能管住那些瞎胡闹的事儿,把那些捣蛋鬼踢出局,保护好咱们小老百姓过日子。
还得会发小红花,打屁股,让这社会别搞得一团糟。
这样的人,那才配叫君主!
想当初那夏、商、周三代以前,诸侯国多得跟米一样,数都数不清。
只要你能把百姓管得服服帖帖,拜拜土地公公、谷神娘娘啥的,大家都管你叫君主。
那些能把一大堆国家捏在一起,定些规矩,吼一嗓子,让天下人都不敢吱声的,那才叫真王!
等到王的光芒有点黯淡了,有些实力的国君就跳出来,维护王的威严,这种人啊,大家就叫他霸主,霸气侧漏啊!
自古以来,天下一乱,这些诸侯们就抄起家伙互相怼,所以啊,很长时间没个王也是常有的事儿。
秦朝那会儿,烧书坑儒士,也是玩得挺嗨的。
汉朝一崛起,学者们就开始琢磨那金、木、水、火、土五德的相生相克。
他们觉得秦朝那皇帝位置有点歪,就像插队一样,在“木德”和“火德”之间,只能算霸主,不能算真王。
于是啊,这正统和非正统的口水战就开始了。
等到汉朝政权一倒,三国就跳出来了,你争我夺的,好不热闹。
然后晋朝也是扶不起的阿斗,五个胡族就跑来凑热闹。
南朝宋和北魏之后,南北就分家了,各写各的故事,互相吐槽,南方人骂北方人是“索虏”,北方人骂南方人是“岛夷”,也是挺逗的。
后来朱温把唐朝给掀了,国家就分崩离析。
沙陀人李存勖跑进汴京,搞了个后唐政权。
这朱温啊,跟那些篡位的家伙差不多,他们的历法和纪年都被扔了,这都是出于私心,哪里是真的为天下人着想呢?
纯属瞎折腾!
臣下我啊,说实话,脑子就像被门夹了一样,真心搞不清楚过去那些朝代哪个是“正版”,哪个是“山寨”。
但我就觉得吧,如果不能一统江山,那皇帝就是个摆设,没啥卵用。
你看看,各个时代里,这些政权就像大杂烩一样,好的坏的都有,宽松的、严厉的、大的小的、强的弱的,但说到底,它们都跟古代的诸侯国一个鸟样。
怎么就能把一个政权吹上天,说它是正统,其他的就都成冒牌货了呢?
如果说,按照“你来我往”的交替方式算正统,那南朝的陈,是继承了哪个倒霉蛋的江山?
拓跋家的北魏,又是从哪个旮旯里冒出来的?
要是说在中原的就是正统,那匈奴的刘氏、羯族的石氏、鲜卑的慕容氏等等,他们占的地盘,可都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风水宝地啊。
再说,如果按道德水平来算正统,那小国里,也有可能冒出几个,像样的皇帝,夏、商、周三代难道就没出过几个坑爹的货?
所以说啊,“正”跟“闰”这事儿,就像猜谜语一样,从古至今都没人能给出个明确答案,也没哪个解释能让人信服。
我呢,就在这里唠唠嗑,说说国家的兴衰史,重点讲讲咱们老百姓关心的那些事儿,让大家自己分辨好坏、得失,也算是给大家提个醒儿,别被那些花言巧语给蒙蔽了。
我可不是像《春秋》那样,装得一副高大上的样子,想要指点江山,扭转乾坤。
“正”和“闰”的分别,我可不敢瞎掰,就实事求是地讲讲历史罢了。
像周、秦、汉、晋、隋、唐这些朝代啊,它们都牛气冲天地一统过九州,皇位就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
虽然他们的子孙后代有点怂,甚至有时候像丧家犬一样落魄,但还是死守着祖宗的基业不放啊,心里总是怀着东山再起的希望。
而那些跟他们抢天下的人嘛,以前都是给他们拎包的臣子呢。
所以啊,我还是得把他们当皇帝看待咯。
至于其他的政权嘛,土地、威望、名字都半斤八两的,本来就不是什么君臣关系嘛,我就把它们当作一群小国家来处理啦。
我呢,也不偏不向的哈,不高看也不低看的嘛,这样才能尽量还原事实真相的嘛,做到公平公正的嘛。
然而啊,在那些国家四分五裂、兵荒马乱的年代,咱们得捋出条时间线,把事儿给串起来说说。
就像咱们平时得靠年、月、日来记事,不然啊,所有事情都得乱成一锅粥。
说到这历史的接力棒嘛,汉朝把江山交给了曹魏,曹魏又甩给了晋朝,晋朝再顺手传给了南朝宋,一路传啊传,最后落到了隋朝手里。
然后呢,唐朝玩过一阵后,又把宝座让给了后梁,后梁再传给后周,最后大宋一把接住了这烫手山芋。
所以啊,咱们在聊历史的时候,就得提这些曹魏、南朝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啥的,这样才能把各个朝代,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给说清楚。
这里头啊,没有谁高谁低的意思,也没有什么“正统”和“非正统”的分别。
咱们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公正公平地讲讲历史,不偏心。
就像那个蜀汉昭烈帝刘备,他嚷嚷着自己是西汉中山靖王的后代。
可你说这族谱啊,都隔了那么多年了,谁还能记得那么清楚呢?
你说你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好歹也得拿出点证据来吧。
这事儿啊,跟南朝宋高祖刘裕,自称是西汉楚元王的后代;还有那个南唐烈祖李昪,自称是唐朝吴王李恪的后代一样,咱们这些吃瓜群众哪里分得清是真是假?
所以啊,咱们在八卦历史的时候,可不能把刘备跟东汉光武帝刘秀继承西汉政权,还有东晋元帝司马睿继承西晋政权这些事儿搞混了。
咱们得实话实说,是怎样就怎样,别瞎编乱造,误导了后来人。
这司马光果然是自成一家,天人合一的记录历史呀!
下面接着三国。
孙权这老伙计,把吴国的老巢从公安挪到了鄂,然后大手一挥,给鄂换了个马甲,叫武昌,哎呦,这名字,一听就霸气侧漏啊!
再瞅瞅蜀汉这边,五月辛巳日,刘备老板可算是双喜临门了。
首先呢,就是把自己心仪已久的吴氏夫人扶正了,册封成了皇后。
这吴皇后呀,原本是偏将军吴懿的妹子,还曾是刘璋他哥刘瑁的婆娘呢。
第二喜嘛,就是把儿子刘禅立为了皇太子,这刘禅,就是咱们后来常挂在嘴边的阿斗小朋友啦。
还有嘞,刘禅还娶了车骑将军张飞的女儿当太子妃,这可真是亲家加亲家,喜上加喜啊!
说到曹魏这头,想当年啊,魏太祖曹操一脚踏进邺城,他儿子曹丕那会儿还是个小小五官中郎将。
某天,他瞅见了袁熙的婆娘,中山人甄氏,哎呦妈呀,那颜值简直爆表,曹丕一瞅就心动了。
太祖曹操一看儿子这么上心,那就顺水推舟呗,于是甄氏就成了曹丕的婆娘,后来还添了个儿子叫曹睿。
可是嘞,等曹丕登上皇位后,剧情就反转了。
他宠上了安平人贵嫔郭氏,把甄夫人撂在了邺城,见个面都难上加难。
甄夫人心里那叫一个憋屈啊,难免就唠唠叨叨几句。
这郭贵嫔呢,也不是个省心的主儿,趁机就在曹丕跟前儿,说甄夫人的坏话。
曹丕一听就火冒三丈,六月丁卯日,直接派人去送甄夫人上了西天,哎呦,可怜的甄夫人呐。
魏文帝曹丕,因为皇家的祖庙在邺城,所以他就在洛阳,捣鼓了个始殿,来拜拜他老爹曹操。
这拜拜的仪式啊,跟我们家里人祭祖似的。
再聊回蜀汉,戊辰晦日那天,出现了日食。
那些搞天文的官员就跳出来了,说这是老天爷要罢免太尉的节奏啊。
可是文帝发话了:
“天灾地变,那是老天爷在给我这皇帝敲警钟呢,咋能把黑锅甩给辅佐我的大臣们呢?
这可不地道啊!得像夏禹、商汤那样,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揽才对嘛!
我命令各级官员都得好好干活儿,以后要是再有啥天灾地变的,别再找三公的茬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