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吴次尾的故事(下)
当吴应箕的身影出现在考场外时,分管招生的教育局局长尴尬了。无论年纪、资历、名声、文化、著作,局长都矮着吴应箕一截,他曾经拜读过太多的吴应箕的作品。每每看见这个长辈参执晚生下级之礼拜见他时,他都觉得有些闹心,觉着打眼睛,侧着身子不敢受礼。一个公认的优秀人才一直考不上,这是在打考试制度和朝廷的脸。因此在这次考试后,在教育局长发现吴应箕又双����落第时,他果断地拍板,推荐吴应箕为“贡生”。
贡生,又称副榜举人,意即地方政府上贡国子监读书的秀才。贡生、秀才、举人的区别:贡生与秀才属同一学历,具备参加举人考试资格,但不具备参加进士考试资格;若说秀才是高中,贡生则相当于中专;贡生地位高于秀才,可以直接做官,秀才则不可以;成为举人需要参加全国统考,贡生则由地方政府推荐,相当于是保送。也就是说,贡生学历相当于在秀才和举人中间,在统考制度外开了个小口子。成为贡生有一定水分和活动空间,但地方官员和上级的核准官员极少会为点蝇头小利而拿自己的前途冒险,因此能被选为贡生者大都有两把刷子、甚至比好些考上举人的更优秀。
对50岁时这个空降的贡士学历,有人认为吴应箕很生气,这个学历与他的才华不匹配,是一种侮辱;有人认为吴应箕很伤心,这份爱来的太迟了,比没有这更让人心碎;有人认为吴应箕很平淡,这个安慰奖他用坚持换来的,没功劳也有苦劳,没必要过度解读;也有人认为吴应箕比较满意,苍蝇再小也是肉,有总比没有的强。
不管吴应箕当时的想法如何,从此他是消停了,再没参加过考试;地方政府也耳根清静了,也不怕再被打眼了。
后人分析,吴应箕对朝廷应该是非常感恩。人到五十了,不再争什么了,退了一步,心胸忽然就开阔了,以前想不开的事现在也想开了。回望前半生,他终于敢于直面自身的不足――太耿了,失于豁达,失于豁达,失于中庸。以前老挑朝廷的刺,跟朝廷硬怼硬杠硬抗硬上,对朝廷各种诋毁和诅咒,标准的愤青和恨国党形象。朝廷不但没有收拾他,反而以德报怨给了他一份前程――迟到的前程也是前程,单讲这一点,朝庭不仅没有对不起他,反而对他有大恩。
这个结论不无道理,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吴应箕对大明没什么意见,清人入关时他没有投降,也没有隐退,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决定殉国,哪怕朝庭毁了他一生,只有大明还对他有一丝善念,他仍愿意以死相报。清人入关后,吴应箕带领全家精壮全部从军抗清,百口人几乎全部死绝,他本人也在一次战斗中被俘,这便是我们要讲的吴应箕的第三个特点:战士、烈士和圣斗士。
活捉吴应箕后,清兵主帅心情很好,打了胜仗还活捉了反对派的小头目,升迁指出可待,看着吴应箕就像看着吉祥物。为表示对吉祥物的喜爱,清兵主帅拿出了胜利者的宽容大度,表示不愿意再造杀孽,也不愿强人所难,愿意给吴应箕一个选择的机会:或死,或降,甚至还可以放吴应箕回去,让其重整旗鼓再战一场。
其实吴应箕已经没有了选择的必要,死亡是他的唯一选项。这些年来慷慨激昂,励精图治,惨淡经营,倾尽心血与家财拉起了一支队伍,本以为可籍此为大明保留一丝香火,哪怕能换来大明片刻的苟延残喘也无愧于心,没想到自己的努力在清兵与大势面前竟然是螳臂挡车,如草扎纸糊般不堪一击,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时他终于明白了,坚定的信念与事无补,澎湃的爱国热情只能糊弄自己,正义与道义不会带来和平和胜利,清兵占领中原是历史洪流势不可挡,大明不再可能王八翻身,反清复明只能是梦想,从头再来也于事无补,只能让更多人再毫无意义继续牺牲。
山河破碎了、梦想破碎了不要紧,战争本来有输也有赢,咱不是输不起的人,技不如人输的心服口服。何况咱不是没输过,一辈子都没考上举人、甚至还秀才都是政府施舍的咱不是也没说什么吗!大丈夫岂能贪生怕死,生有何欢,死又何惧!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真正让吴应箕不能接受的是眼见亲人战友们一个个惨死倒下。这些都是忠臣义士,凭他们的学识人品与能力,完全可以在新朝中过上更好的生活,平安富贵度日。然而,这些人听从了他的号召或者说是忽悠,树立了必胜的信念,鼓起了反抗的勇气,高高兴兴拿自己的天灵盖去撞清人的狼牙棒,慨然赴死从容就义,可以说这些人都是他坑死的。小时他舅舅虽然也坑他,但至少成就了他的文名,而他现在坑死了太多的亲人战友下属晚辈。这些人或许不会怨他,但吴应箕自己怨自己,是他的执迷不悟顽冥不化害死了大家,如今睁眼闭眼梦着醒着全是这些人,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忽然间一个个在清人铁骑前倒下,化作了一具具冰冷的尸体,其中包括他三岁的孙女。吴应箕可以爱国,可以高尚,可以舍生取义为国捐躯,但他没有资格要求别人高尚,没资格要求别人吃他的瓜落。
国家没了,前途没了,理想没了,亲朋好友都没了,斗争的意义也没有,吴应箕已经失去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生不如死,心如死灰,这时的死亡不再可怕,反而是彻底解脱的巨大诱惑,更何况大家都死了,他又有什么脸苟活?于是在清军主帅出选择题时,他毫不犹豫地即对清军主帅说:“投降是不可能,这辈子也不可能投降。你千万别放我走,放我走我也不走,我早就活得不奈烦了,你现在放了我我一会儿也会自杀,也不用再麻烦别人,索性你我个痛快。死在城里风水不好,请允许我自己选个地方。”
清军主帅同意了,按照吴应箕的要求到了城外的一座小山。
吴应箕是全才,不但懂五经四书,风水运势、阳阳八卦、奇门遁甲都懂一些。出于对后辈的强烈愧疚,他决定在墓葬上进行补偿,一边走一边利用自己的风水知识观察山水走势地穴龙脉,根据十不葬、十不向的原则进行甄选,最后挑了一处前后靠、左右抱、青龙白虎相护、可荫子孙的龙脉吉穴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死处,让清人在这里动手并就地掩埋。
在刽子手动手前,吴应箕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告诉刽子手,像他这样的名人不应该死在基层战士手里,负责行刑的至少应该是名县团级以上的干部,请求对方换人执行。二是要求戴着帽子受刑,因为帽子代表了他明朝官员的身份,方便到了另外一个平行世界后迅速让先报到人根据他帽子的制式认出是大明的臣子。
都要死的人了还要在细节上纠结,可见一方面是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眷恋,一方面是对大明深深的悲哀,一般没死过的人是无法明白将死之人是怎么想的。
吴应箕死了,不过其成为圣斗士的经历才刚刚开始:一是清兵割其头后,挂上了城墙上,将其作为反面教材教育人民群众跟朝廷作对没有好下场。没想到的是,吴应箕的脑袋“入郭门如生,三日不变”。二是传说刑处至今血迹犹存,风吹日晒朱颜不改。三是若干年后,顺治、乾隆两任皇帝脑洞大开,日理万机百忙中抽出时间给死了多少年的吴应其翻案,追认吴应箕为烈士,为其修庙扫墓,烧钱添土。这件事非常有意思,祖上杀人后人追认,先当这个后立那个,这脑回路转的实在是邪乎,具体原因后文讲到。
总结吴应箕一生,基本上是个悲剧,除了出了一系列名声不是很大的文学著作便没有怎么灿烂过,但这无损他是条汉子、是个愿为理想付出生命的义士。吴应箕身上的闪光点不在其生,而在其死,他不欠着大明什么,甚至大明还欠着他的,他没必要为必死的大明陪葬,并且清人也给出了其它的选择,但他自己找死,用生命来实践他的价值观。
吴应箕的故事结束,根据惯例,用一首诗来强行升化一下主题: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妍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非是春光外菊花。
提到吴应箕,有一位革命烈士不得不提――矍秋白。瞿秋白和吴应箕几乎一样,面对即将行刑的刽子手,非常淡定地给自己挑选了墓地,说了一句“此地甚好”然后从容就义,慷慨赴死。其短暂一生给后世留下了近代来极难得一见的诗句佳作“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十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
(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