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三百三十七章:知易行难,担忧太子扶苏后续学儒家长歪的秦皇嬴

  在天幕之下,李斯对太子扶苏支持的“民富王权”理论并不感到意外。毕竟太子扶苏早在五岁时读过史书后,就能说出“权力来自百姓”这样的话。

  从这个角度来看,太子扶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民富王权”的理论,也并不奇怪。真正让李斯觉得有意思的是,国家上下各个权力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循环。

  例如,君主的王权虽然看似至高无上,但如果底层最普通的百姓联合起来,他们的力量也能推翻高高在上的君主王权。再比如,那些文武百官、贵族公卿所拥有的权力足以决定百姓生死。

  然而,这些文武百官、贵族公卿的权力又来自于君主王权的赋予,并且受君主王权的制约。最终形成了君主王权制约文武百官、贵族公卿的权力,而文武百官、贵族公卿的权力又制约着百姓,百姓联合起来的权力又反过来制约君主王权。

  这使李斯不由得想起阴阳家提出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在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中: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木克制土,土克制水,水克制火,火克制金,金又克制木。”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与君主、文武百官、贵族公卿以及百姓之间的权力循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过仔细思考后,李斯认为这一点或许可以记录下来,作为准备编撰、创作《李斯子》的一条线索。再加上之前太子扶苏提到的几部分内容,接下来可以进行整合。

  到那时便可以在《李斯子》中撰写几篇关于“论君主权力的来源”、“论权力的本质”、“论权力的循环与制约”、“论如何交出或获得权力”、“论如何形成普遍认同的法律”等篇章。

  有了这些篇章的基础,未来编撰、创作《李斯子》时将不会逊色于师兄韩非的《韩非子》,甚至有可能超越《韩非子》。

  当李斯思考《李斯子》应当写哪些内容时,秦始皇嬴政也不禁捏了捏自己的眉心。因为有时天幕之下的太子扶苏所说的话确实很真实。

  当然,也可能是太子扶苏认为,除了自己面前少数几个人能听到外,其他人听不到,也不会随意透露出去。所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无所顾忌地说出来。

  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天幕能够将太子扶苏的话传遍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

  就像太子扶苏所说的,通过欺骗、威胁、利诱等各种方式,获得大部分百姓的认同,让他们愿意听从他的命令。从而掌握了大部分百姓赋予的武力和暴力,进而掌控衍生出的内容。

  直接说白了,就是在教人如何获得百姓武力的支持,然后通过暴力反叛,最终掌握君主王权。

  不过,秦始皇也只是感到有些头疼而已。毕竟类似的话,太子扶苏不是第一次说。

  例如,太子扶苏曾将《兵家四世八气三十六计》传授给天下所有百姓,让天下所有百姓都有机会学习兵法之道,进而人人都能学会统兵、练兵和行军作战之术。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与教导天下百姓如何造反并没有太大区别。

  再比如,太子扶苏对墨家思想的改造,直接是在借用墨家的思想教导天下百姓如何建立一个以百姓为主导的国家。

  这简直是造反中的造反!

  所以,像这样教导他人如何造反的话,听多了,秦始皇也就渐渐习惯了。

  不过,知道如何造反是一回事,能否成功造反则是另一回事。因为所谓知易行难,很多事情并非知道正确的方法就能成功。

  例如,墨家提出的兼爱思想,只要天下人都严格遵循这一思想,做到人人相爱而不偏私,确实可以使天下变得非常和谐。

  这难道不是一种使天下变得非常和谐的正确方法吗?

  这当然是使天下变得非常和谐的一种正确方法!

  但是,墨家真的能做到吗?或者,天下人真的能做到吗?

  至少目前来看,墨家和天下人是做不到的。否则,太子扶苏也不会针对墨家的兼爱思想提出异议和反驳。

  道理相同,虽然太子扶苏传授了《兵家四世八气三十六计》,对墨家思想进行改造,对法家如何获得武力、暴力支持等观点进行了教导,确实教人如何造反的方法。

  但是要成功造反,除了需要知道正确的造反方法之外,还需要造反者本身有一定的能力,以及遇到合适的造反机会。

  其中,有一定能力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说的。因为有些人天生就有能力,一眼就能被别人看出是否有能力;而有些人则需要经过大量后天的训练,才能逐渐培养出一些能力。

  所以,这一点并不是秦始皇所能控制的。唯一能由秦始皇控制的是,尽量不让那些有能力又有不良意图的人遇到合适的造反机会。

  想到这里,秦始皇的心思又回到了如何进一步收拢天下民心方面。毕竟,造反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例如,那些六国的贵族余孽,单凭自身是无法成功造反的,更不可能颠覆秦国。

  只要发现他们,秦国派出几千乃至几万士兵就可以轻易镇压。

  但是,如果这些余孽得到了六国原有百姓的支持,甚至得到天下大多数百姓的支持,那么到时候即使秦国动用全国之力,也不一定能镇压住。

  即使最终秦国能够镇压下去,也会严重损伤元气,国力受损。国家的寿命可能会因此减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但是,如果天下大多数百姓在秦国统治下,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安居乐业,都心向大秦的话。那么即使这些六国贵族余孽或有其他有能力且有不良意图的人,即使他们有再多的想法,也无法不继续屈服。

  因为在没有造反机会的情况下,强行冒头,结局只有一个字:“死”!

  想到如何收拢民心时,秦始皇突然想起曾经看到过一句话。那是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意思是:想要取得最高统治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得到百姓的支持。想要得到百姓的支持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得到民心。想要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百姓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反对的就不给。

  这与太子扶苏所说的,又是何其相似啊!

  “难道儒家学说比法家学说更适合治国?”

  秦始皇隐隐皱起了眉头,看着天幕上的太子扶苏。作为一个君主,他自然更加重视法家,毕竟法家无论在管理国家还是增强君主权力等方面,对君主都有巨大的好处和作用。

  但是天幕上的太子扶苏在从未读过儒家经典的情况下,隐约表现出与儒家孟子相似的思想观点,这让秦始皇有些担心。

  担心天幕上的太子扶苏,是否会像这个世界里的长公子扶苏一样,一头栽进儒家的大坑里出不来。

  即使太子扶苏之前说过“法家,乃国之根基”,秦始皇心里仍然有些担忧。毕竟,人的思想是会变化的。谁知道太子扶苏在读完儒家经典后,会不会认为儒家才是真正的国家根基。

  此时此刻,秦始皇忽然不太希望天幕上的太子扶苏去读儒家经典。否则,如果像太子扶苏这样超群出众的一个麒麟儿毁在儒家经典的话语上,秦始皇真的会觉得灭掉儒家学派,把儒家诸子全部掘墓碾碎都不足以解恨。

  至于天幕上提到的法家如何从百姓那里获取帝权、暴力支持,然后通过这种支持掌握衍生出的权力,以及使用这些权力来制约、限制君主王权的事情,却被秦始皇忽略了。

  原因很简单,还是那句话,知易行难。如果法家学者真的能让大多数百姓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即君主王权必须受到法家方法的约束和限制,而且君主如果不遵守法家之法,也必须接受法家的惩罚。

  如果君主拒绝接受惩罚,那么很大一部分百姓就会联合起来,通过抗议,甚至是暴力反抗的方式迫使君主接受惩罚。那么君主确实有可能因为这一重要原因而妥协,从而不得不接受法家之法的惩罚。

  最终,君主会在法家之法的制约下,从此服从法家的约束和限制。

  但是,真能做到吗?

  如果不流血、不牺牲,或许大部分百姓都会附和,同意法家所说的“法在君主之上”的观点。但是,如果真的要实践“法在君主之上”的思想,那么法家和大多数百姓若不以流血和牺牲为代价,是一定无法成功的。

  因为君主绝不会在涉及自身王权的问题上轻易退让。任何人一旦真正尝试限制君主王权,都会遭到君主最强烈和残酷的镇压。

  到时候,君主手握屠刀,白刃之下,又有多少法家学者和百姓愿意为了实践“法在君主之上”的思想而付出生命作为代价呢?

  很可能不仅需要付出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还要付出全家老小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整个家族的性命作为代价!

  如此惨重的代价,又有多少法家学者和百姓愿意接受呢?

  人性避害趋利,这是法家所说的!只要在君主的统治下,大部分百姓的生活还能过得去,能够吃饱穿暖,那么他们就不会在意君主是在法家划分的基础上,还是在法家之法的约束下。

  因为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只要能够吃饱穿暖,这就是“利”。而支持法家“法在君主之上”的思想,则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害”。

  避害趋利,大多数百姓会选择维持现状,能够吃饱穿暖的生活,而不是拿自己和全家的性命去实践所谓的“法在君主之上”的思想。

  至于那些真的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和全家的性命去实践“法在君主之上”思想的极少数百姓,杀就是了!

  君主的王权,绝对不允许任何挑衅和约束!

  所以比起君主王权是否会被约束和限制,秦始皇更担心天幕上的太子扶苏是否会因为学习了儒家学说而出现偏差。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